《华盛顿资讯》开设爱心专栏:城中村里上大学

微信截图_20170622165100.png

微信截图_20170622165250.png

城中村里上大学

微信截图_20170622165649.png

魏微曾经在武汉、上海、杭州,甚至韩国,都生活过一段时间,尽管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信心,但初到广州时,她仍然能深深体会到在一个全新城市中寻找社会网络的艰难。举目无亲,不是夸张的形容,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所以她非常理解那些在三元里城中村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这是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连续第二年在三元里开展社区工作,2015年更是成立了可能是全国首家植根于城中村的社区大学。作为法泽的秘书长,魏微希望机构的服务,可以在城镇化的大潮中,让这些外来者找到一点归属感。

而同样作为一个外来者,法泽的努力,能不能获得成功?

上课,下课

“多谢我的妻子,在我疲惫时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使我感到很温暖。”来自湖北的张大哥站在课室中间,读出自己刚刚创作的句子以后,有点羞涩地笑了起来。老师马上鼓励在场的二十多名学生为他鼓掌,掌声同时也送给张先生的妻子。老师要求每一名学生都用“多谢……当我……时……他/她……使我感到……”来造句并轮流读出,学习欣赏与感恩。

这是三元里社区大学开设的写作课,由大学教授讲课,课程内容包括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历程——如何离家和初到广州,从第三者的身份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将自己的故事写下并和别人分享等等。

上课的时间特意安排在周三晚上,也只有在夜幕落下时,这些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结束工作空闲下来。

正值暑假,不少学生还带着孩子一起来上课,这是一年之中父母与留守子女之间难得的相聚时间。不过,对于那些一直生活在广州的“外来工二代”,却缺乏像父母一样的“乡愁”。这些孩子认为自己就是广州人,而父母经常提及的那个家乡,只为他们带来身份认同混乱。


微信截图_20170622171004.png

城市里的大学

三元里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大量外来人口在此聚居,化妆品、皮具、印刷业三大“产业”散布于村中的每个角落,村中工商小业主就有1.5万人,而原住民则大多以出租房屋迅速致富。

然而,工业和财富并没有为三元里带来好名声,脏乱的环境和治安问题让许多人对三元里望而却步,即使是居住在当中的外来工,也似乎没有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成立于2013年的法泽是国内首家推动中欧城镇化交流与合作,并专职从事城镇化和城市公益研究、咨询、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中的员工大多像魏微一样,有着高学历、专业化的研究背景。

机构将第一个试点放在了三元里。2015年6月,“社区大学”正式挂牌,大学由法泽和三元里街道办事处、三元里村合作创办,为外来工订制培训内容,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魏微告诉CSR环球网,和许多影视剧中看到的社区大学不同,三元里社区大学不计学分、不发文凭、不授学位。

假如仅仅从场地上看,这所“大学”不过就是由几个大办公室所构成,不及普通高校的一个行政部门。不过,这所根植于城中村的社区大学背负着不少重任,机构希望在为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工提供能力建设培训的同时,培育他们的社区公共参与意识,促进其参与社区建设。

目前社区大学已开设了外来工写作班、打印行业商务英语班、以及垃圾不落地与环境教育、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亲子早教、流动儿童兴趣班、留守儿童暑期成长班等多样课程。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大学还将开设经济联社社长班,居委会主任班,发动街道让居委负责人前来参加,学习在外来工聚居的城中村如何服务新客家人。

从需求出发

微信截图_20170622171234.png

要吸引学生上门并不容易。没有文凭和学位,三元里社区大学有何吸引力,让居民在一日辛劳之后还愿意去上课?

了解学生的需求很重要。去年,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对三元里村230名外来工展开问卷调查及家访。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教育培训、城市融入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对于居住地缺乏归属感,他们希望有机构提供生活就业技能培训和市民化培训、提供学习和文化娱乐场地等。也是基于这些调查结果,社区大学有了前文所述的课程设置。

为了吸引学生,在开展课程前,法泽还花了不少时间“扫楼”,由于有了往年社区中心的基础,加上社区大学是和街道、村合作创办,不会强求外来工参与每一次课程,也不会深究他们来参加课程的目的,她希望塑造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要让外来者产生归属感,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事实上,不仅仅是外来工,“即使是我的大学同学,在非家乡的城市中工作,体会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刘婷婷告诉CSR环球网。她目前主要负责社区大学项目的运作,在她的理解里,之所以进入社区建设和治理这个服务领域,“不是说自己有多伟大,而是觉得在城镇化浪潮中,我们是一样的。”这样的感受,让她和其它法泽员工一直看重“以人为本”。

“我们也知道自己对于三元里来说是外来者,也不希望给别人一种印象是‘我就是来改变你的’。‘订制型’的社区大学,就是要寻找社区自己的结构特点,不是为做服务而做服务。”魏微说。

而像“社区大学”一样的城中村项目,消耗庞大,但要吸引大量资源并不容易。尽管三元里社区大学获得公益创投的30万元,但在一次性投入之余,社区大学仍然需要挖掘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渠道,毕竟,要探索出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甚至将这样的模式复制到其它城中村,需要的远不止几年。

不过有了一个开始,已经让魏微感到满意。

“多谢社区大学写作班,当我在三元里上课时,是它让我又有了读书的机会,多么有趣的课!使我感到人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又一个学生读出了他所创作的句子。社区大学的效果可能不是一个可以“摸得着”的实物,但变化都发生在这些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