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大源,你变了

image.png


        大源村蝶变之基层党建

        “集中大量土地资源的经济社,党的领导却一片空白”“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矛盾纠纷多,环境‘脏乱差’”“政府没少干,群众不满意”……这些社会管理的“沉疴顽疾”长期制约着城市基层治理,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更是“典型”。

        如何破解广州“最大城中村”的治理难题?广州市委主要领导挂点,推动实施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环境形态、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五大提升工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两年来,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见证着大源村的点滴变化。大源村“五大提升工程建设”整治模式的探索,已成为白云区城市综合整治工程样板,广州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典范,更是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标杆,得到主题教育中央第九巡回指导组高度肯定,代表广州市入选广东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典型案例。

        党支部建在经济社 书记社长一肩挑

        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大源村是广州著名的“巨无霸”村,实际管理服务人口约17万人。由于外来人口众多、物流发达、出租屋多,承担了巨大的社会管理压力。环境脏乱差、违建到处是、城乡接合部藏污纳垢、治安复杂、警情高发……是一条亟须重点整治的村庄。

        “党的领导弱化,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党委组织领导力弱,是大源村存在诸多问题的最根本原因。”白云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农村基层的最小单元,大量的土地资源、集体资产都掌握在经济社手上。然而长期以来,党的组织体系只覆盖到行政村一级,经济社管理体制不完善,党的领导存在空白。

        于是,基层乱象丛生,“镇街干部指挥不了村社,村里的干部讲话也没人听;部分基层组织一度被宗族、黑恶势力、老板代言人等把持,工作根本推不动。”该负责人表示,当时的大源村,党的建设虚化、弱化、边缘化,堪称软弱涣散的典型。一些想干事的党员干部坦言,那时候大源村的党员干部作风、表现“实在让人看不过眼”。

        2018年4月,大源村被列为重点整治村,市、区两级分别从公安、法院选派得力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白云区委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驻村工作队,全脱产对大源村开展综合整治。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城中村治理的核心和根本保证。白云区以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为基础,在大源村23个经济社全覆盖建立党支部,打通农村组织网络“最后一公里”;实行经济社社长任命制,支部书记、社长“一肩挑”,把干部任免权牢牢掌握在区、镇党委手中;清理不适合任职的村干部,打造有眼界、想干事、能干事的村社干部队伍;创新建立村社干部履职正负面清单;严查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

        目前,白云区已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经济社建党支部”,1779个经济社全覆盖建立1704个党支部,确保党的全面领导“一根钢钎插到底”,打通重点工作执行落实“中梗阻”,把令行禁止体系延伸到农村最基层。

        党员实名亮身份 聚民心促和谐

        值得关注的是,大源村还推行村社干部结对联系党员群众、党员突击队、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党支部星级考核的“4+5+1”管理制度。

        大源村263名党员的家门口,都挂着一面党旗形状的铭牌,红彤彤的底色上印有党员的真实姓名及对党员的要求。

        大源村党委书记贺冬贵说,他一开始对党员实名挂牌亮身份“是有所顾虑的,毕竟社会复杂,真假困难户难以分辨,什么人都来找我的话,会对我的生活带来困扰。”

        渐渐地,贺冬贵发现,自己当初多虑了,来找他的村民都是真正有迫切需求的。“这个拆迁有没有补偿”“我们家到处都买不到口罩和消毒液,怎么办”……对于村民们的实际困难,贺冬贵都尽自己的能力宣传解释、协调解决。

        小小身份牌,引来大变化。党员实名亮身份亮承诺坚持至今,贺冬贵感觉到党员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大家一改以往“干活靠后站”的现象,生怕落后。“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推行的垃圾分类工作,党员们都很积极主动,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贺冬贵说。

        “这几年,村干部干事的劲头越来越足,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大源村第十六经济社村民张银带告诉记者,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村里的长者义工队每天很早起来为金窿公园义务打扫卫生,“看着党员们为村里做了很大贡献,我也很乐意为村里的改变尽一份力量。”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贺冬贵看来,党员实名挂牌亮身份亮承诺,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约束,不仅树立了新时代党员的良好形象,更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起到了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设立村级大党委  破解“小马拉大车”

        大源村不仅是广州最大城中村,还是人口聚居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大源村的基层治理一直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现状。

        白云区派驻大源村第一书记彭志良介绍,在强化党组织领导地位的同时,大源村完善区域党组织设置,村级党建联席会,将辖内28个“两新”组织和3个社区党组织纳入村党委代管,推动辖内3个大中专院校党组织与村党委共建。村级“大党委”的设立,实现了村党委对各类组织和各类工作的全面领导。使党的组织有效融入基层治理。

        在大源村党委的发动下,大源中路上的大源电商创意园带头自费出资整治从人行道到商铺之间的空间,“环境提升后,档口生意好做多了,租金也有所提升”。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门口的维城路狭窄弯曲,导致出行不便,大源村党委、学院党委和沿线企业共同协商、定出道路提升方案,涉外学院、金穗华石膏厂等企业共同出资,完成了这条约450米道路的升级改造,受到师生、村民群众点赞。两个经济社党支部无偿提供土地,大源村建起了大源党群文化广场,家门口有了设施完备、内涵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村民们在朋友圈发图“晒”幸福。

        白云区还赋予大源村向镇、区部门的“呼叫权”,配套建立呼叫、响应、督办、问责等9项实施机制。在绩效考核改革方面,由过去的“上考下”变成“双向测评”,区直部门的考核权重有50%由镇党委来打分。白云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机关管理机制改革,赋予大源村“呼叫权”,带动了各部门工作作风大转变,直接推动各个职能部门主动下沉,服务基层,让基层在工作中唱主角,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呼叫越来越少了,因为不用呼,区直部门每天都在镇街跑着。”

        今年6月,高标准建设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的大源村党群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行,办事大厅内,设施先进、窗明几净,来自太和镇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常年驻点办公,通过相关办事权限下沉,目前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相关业务。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等社会组织进驻大源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儿童亲子早教等多个公益项目。

        村党委统筹打造党建办、党校分教点、“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大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建公园、党建文化长廊……党群服务阵地的建设,综合各类资源,引入政务服务、社工服务等专业队伍,为长、幼、妇等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有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党建引领   为基层治理创新导航定向

        大源村,一个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缩影。对这片25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说,基层治理的效能不仅决定着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着广州一座老城市内生活力的激发积蓄。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大源村之变,实际上是不断破解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的过程。而其中的头号问题,便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把支部建在经济社上,把“两新”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全部纳入村党委代管……大源村在消除党建空白点的同时,确保党的领导贯通、引领和保障基层治理,为基层社会注入了核心力量和根本支撑。

        党建引领,关键在人。大源村力行农村干部选任制度改革,选好用好“领头羊”;建立正、负面清单,严查不担当不作为,用制度管人用人;在星级党员评选中促使党员亮身份、亮承诺,让人才队伍纯洁化、精干化……这一系列举措,团结壮大了人才队伍,涵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活水。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大源村的生动实践证明,把党的领导“嵌入”基层社会的每一个细胞,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基层社会便被赋予了新活力、增强了新动力。(广州日报评论员杨博)